Back To Top

foto1 foto2 foto3 foto4 foto5

現在位置

元陰、元陽、氣、血、津液構成了人體的基本物質,這些物質為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提供了能量和動力,人體要很好地使用和分配這些物質,就需要在體內有儲藏場所,這就需要引入“五臟”的概念。所謂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為什麼這五個臟器要叫“髒”?“髒”在古代寫作“藏”,“藏”有兩個含義,一是深藏在內的意思,二是儲藏、蘊藏的意思。第一個意思好理解,深藏嘛,心、肝、脾、肺、腎自然都深藏在體內,我們無法從體表看到和觸摸到。那麼“儲藏、蘊藏”又怎麼理解呢?《內經》上稱五臟“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什麼是“精氣”?“精氣”就是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人體物質的精華。原來,五臟儲藏的就是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人體基本物質的精華,是人體五個藏精氣的倉庫!

 

    五臟儲藏精氣對人的生理活動有什麼作用呢?我們來看看自然界的現象。中國有五大淡水湖,分別是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這五個淡水湖可起到蓄水和調節的作用。在雨水多時通過河流將水儲存到湖中,乾旱時又將水補給到河道中,從而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盡可能保持河流水位的平衡,使之既不氾濫而成為澇災,也不乾涸而成為旱災。如今旱澇頻發,與當初填湖造田導致湖泊蓄水調節功能下降不無關係。人要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也需要合理分配、儲藏、調節、使用生命活動所需要的各種物質和能量,人體的五臟,就好比五個淡水湖,起到了儲藏和調節人體精華物質、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作用,這就是五臟的本質所在!那什麼又叫“滿而不能實”呢?元陰、元陽、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的基本物質在五臟中得以儲藏,並不是以具態物質存在,而是以其精華形式(也就是某種能量形式)存在,所以稱其為“滿而不能實”。好比一個瓶子,可以使其充滿氣體,但因為氣體並非具態的物體,所以不能使瓶子填實。五臟所藏精氣不同,在生命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就不同,下面我們就逐一來探討五臟的功能。

 

    在講臟腑之前,首先要建立一個概念,那就是中醫所稱的臟腑並不等同于西醫學解剖意義上的臟器。在日常的醫療過程中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對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的患者,我們會說他是“腎虛”,而患者往往很難理解什麼叫“腎虛”。好端端的腎怎麼會虛呢?或是將腎虛理解為腎臟有毛病,從而引起不必要的擔心,這都是因為誤解了中醫臟腑的概念所致。在中醫上,一髒一腑都是人體某一功能的集合體,也就是說,中醫是把人體某一系統的功能綜合在一起,將其命名為某一髒或是某一腑,而不是單一解剖學上的臟腑。中醫上的一個臟腑就相當於西醫的一個系統,而一個系統功能的完成要很多物質作為基礎,中醫就將這些完成這一功能的物質看作是臟腑中所蘊含的“精氣”。就拿上面的“腎虛”來講,它其實指的是完成“腎”這個系統的功能所需要的物質的不足,也就是“腎”所藏的精氣不足,而並不是腎臟本身的疾病。因此,我們在認識和理解中醫臟腑時,要拋開西醫解剖學上臟腑的概念,建立起一個中醫的臟腑概念。

 

    臟腑是人體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的核心器官,臟腑功能一旦失調,輕則致病,重則導致死亡。因此,研究和探究五臟六腑在人體中的作用,以及疾病狀態下所出現的症狀,是醫學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五臟六腑深藏在體內,古代又沒有現代的B超、X光、CT、核磁共振等先進的儀器設備,如何探究體內臟腑的功能和病理變化呢?臟腑雖然深藏在體內,但臟腑在體內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通過血管、神經以及各種物質和全身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臟腑功能的各種狀態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部位在人體的外部得到體現。中醫學就是通過對臟腑與整體之間關係的研究和探索,創造了獨特的“藏(音“葬”)象”學說。所謂“藏象”,就是“藏之於內而象之於外”的意思,也就是說,機體五臟六腑雖然藏在體內,無法被看到和觸摸到,但它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均可以在體外表現出來而被觀察和瞭解到,因而我們就能利用觀察、瞭解到的體外的變化來推斷體內五臟六腑的病變情況。

 

    藏象學說指明了中醫學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從機體的外在表現推斷體內臟腑功能的變化),成為中醫學理論的立足點,有了它,中醫的望、聞、問、切就有了可靠而客觀的依據,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才有了正確而科學的途徑。而當瞭解和認識了“藏象”這種研究生命奧秘的方法之後,我們才不再會覺得中醫“玄不可及”,才不會因為中醫不借助儀器的檢查而指責中醫“不科學”。中國古代醫家通過醫學實踐給我們留下了這份珍貴的醫學遺產,其科學性可謂燭照千古,在“藏象”理論的指導下,中醫脫離了對臟腑單一而微觀的研究道路,走上了一條將臟腑和整體相關聯的整體研究道路,使得我們對臟腑的著眼點放到全身,而不僅限於臟腑本身,從而對疾病有了一個更高和更全面的認識。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談人體內這五個藏精氣的倉庫——五臟。

 

    心臟,是人體唯一一個能不受意念控制而自主搏動的臟器,正因為其獨一無二,所以,中醫學賦予心在人體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中醫稱它為“君主之官”。心所藏的精氣是什麼呢?中醫稱其為“神”。什麼是“神”?“神”不是人體元陰、元陽、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任意一種,而是它們的綜合、集中反映,也就是說“神”是包含有人體元陰、元陽、氣、血、津液所有物質資訊的一種精氣。正因為心所藏的“神”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心在人體中地位的特殊性,它對人體各臟器和各物質就具有了統領和主宰作用,所以被稱為“君主”。心通過自身的搏動和血管構成的閉合回路將血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處,外達肌膚腠理,內至臟腑筋骨,無處不到,提供給各組織器官活動所需的養分,並帶走其活動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可以說,心的功能旺盛則全身組織器官得到的營養就充足,反之,全身組織器官就會因營養不足而功能減退,甚至衰竭。心在血液迴圈中的這個動力作用,中醫稱為“心主血脈”,“主”,就是主持、主宰的意思。

 

    除了對血脈的作用外,心還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心主神志”。現代醫學認為,神志(也就是人的意識活動)是大腦的功能,中醫為什麼稱“心主神志”呢?我們知道,人體任何組織器官的活動都需要營養的物質支援,而大腦更是人體血流量最大的器官,大量的血液所攜帶的氧氣是大腦正常運轉的物質基礎,而心臟正是保證大腦血液供應的原動力所在。心的功能強盛,則神志活動就能得到充足的物質保證,心的功能衰弱,則神志活動就無法得到正常的營養支持。更重要的是,任何意識活動,都有賴於一定的物質基礎,而心所藏的“神”是人體基本物質的精華所聚,“神”無疑是人的意識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所以心主神志理論的提出,使我們對精神活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那就是精神與物質之間的聯繫。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精神緊張、思慮過度或受到驚嚇時,往往會出現心慌不寧甚至悸動不安的情況,有時還會有失眠、多夢等症狀的出現,西醫學認為這些症狀的發生都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但卻缺乏很好的治療方法。中醫從心所藏“神”對意識活動的重要性這個角度出發,認為這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發生,是心所藏“神”不足所致,從而運用補養心氣的方法來治療心慌、失眠、多夢,在臨床上取得很好的療效。

 

    心是人體中的“君主”,但和一個國家一樣,人體光靠心這個“君主”是不能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的,那就要求其他的器官來輔佐心,共同完成複雜的生命活動。這個輔佐作用通過肺和肝來完成。肺,中醫稱為“相傅之官”,“相傅”就是輔助的意思,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內外國事都要操心。那麼,肺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輔助心這個“君主”來完成人體的“內外國事”呢?肺在中醫上又稱為“華蓋”。華蓋是古代皇帝頭頂打的黃傘,肺在人體臟腑中位置最高,左肺又是覆蓋于心臟上方,起到了保護和遮蓋心臟的作用,所以古人稱之為“華蓋”。再來看肺的生理功能。提到肺,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呼吸,通過肺的呼吸,人體排出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並且吸入空氣中的氧氣,通過肺部的血液迴圈(西醫稱為肺循環,也叫小迴圈),將氧氣運輸到全身各處,以供給全身組織器官利用,中醫把肺的這個功能稱為“肺朝百脈”。為什麼叫“朝”呢?以前封建社會,諸侯、大臣進見天子稱為“朝”,這個“朝”的過程是怎樣的?首先是各諸侯、大臣從四面八方會聚到朝廷,朝拜天子,然後大臣們各自將自己的想法上奏給皇帝,然後由皇帝根據大臣的意見,制定各種旨意,各大臣再把皇帝的旨意傳達到地方,並具體付諸實施。我們再來看看肺和百脈的關係。百脈在肺彙聚,接著就和肺進行氣體交換,也就是排出自身的二氧化碳,吸入肺中的氧氣,交換完之後,再將氧氣運輸到全身各處,供給全身各組織、器官使用。肺循環的這個過程和諸侯朝天子的過程何等的相似!

 

    肺的呼吸,除了氣體交換之外是否還有其他作用呢?在呼吸過程中,除了物質的交換,肺還能直接和大氣接觸,而大氣中除了各種物質成分,它還具有一種資訊,那是綜合了溫度、濕度、氣壓等的資訊,我們稱之為“氣”。這個“氣”不同于常說的空氣、氣體的“氣”,也不同於前面講的人體基本物質中的“氣”,它是指中國天象學中的一個概念。一年有四季,氣候有著週期性的更替,從春到夏,從秋到冬,事實上天氣每日都有著不同的變化。中國古代天文學認為,每過五日,氣候就會有一個明顯的質變過程,這個氣候中最小的變更單位,中醫稱為“候”。而“氣”呢?中醫稱“三候為一氣”。三候就是十五天,因此“氣”就是每過十五天氣候出現的實質性的變化。十五天一個變化,一年就是二十四個“氣”,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

 

    肺和大氣直接接觸,當然是最直接感受到節氣變化的臟器,可以說,肺好比是一個氣候的接受儀,能敏銳地感知節氣的變化,並根據變化調節自身的生理功能,使人體能適應各種氣候環境。肺對節氣的感知和適應能力決定了肺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主治節”。關節炎患者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每逢節氣,關節就會出現明顯的酸痛症狀。既然節氣的變化和人體的關節有著密切聯繫,而肺又是人體感知節氣變化,調節自身狀態的器官,那麼,肺對人體關節就也相應具有治理作用,這就是中醫所稱的“主治節”。講到這裏還沒提到肺所藏的精氣是什麼,別急,我們馬上就來探討這個問題。前面已經提到,肺在臟腑中位置最高,這就使得肺還具有另一個作用,這就是在上一章中提到的肺在體內津液輸布中的作用。我們再來重溫一下《內經》關於津液在體內的輸布過程: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其精華部分最終是“上歸於肺”。原來肺中所藏的精氣就是津液的精華之氣,通過肺對津液的儲藏和釋放,以灌溉人體的各組織、器官,所以中醫又稱肺為“水之上源”。我們把肺的這個儲藏功能和自然界一對照,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河水是高山冰雪融化流入河道所致。冰雪就是水凝聚而成的精華,高山就具有儲藏水的精華的功能。這麼一比較,肺和高山具有多麼類似的作用和地位啊。這就是中醫對生命科學的探究方法,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探討人體生命奧秘的方法。

 

    下面我們來看心的另一個助手——肝。中醫稱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將軍的職責當然就是要保證國家的內在安定,而要很好地完成這個職責,就需要採取各種手段和謀略來協調各方的關係,肝在人體內就扮演著這個“將軍”的角色,對全身各臟器之間起著疏導和協調的作用。在肝的疏導和協調下,人體各臟器才能協調運轉,而不至於各自為政。肝的疏導和協調作用,從“肝”字的構成我們也可以看出。左邊形旁是月,表示肝的質地是肉質的;右邊聲旁是幹,有冒犯、干預的意思,也就表明肝臟的特性就在於干預、協調體內其他臟器的功能活動,中醫學將肝的這個特性稱為“肝主疏泄”。“疏”是疏導,那麼“泄”呢?很多中醫書上將“泄”解釋為“發洩”,這樣的解釋我覺得還不夠準確和貼切。心情鬱悶得到發洩之後的感覺是什麼?我覺得這個“泄”字解釋為舒暢、暢快更為符合肝的特性。肝的疏泄作用不但表現在對臟腑的疏導和調節上,更表現在使情緒舒暢、暢快上。我們平時把生氣稱為“動肝火”,這就是肝對情緒的舒暢作用失調而導致。

 

    那麼,肝為什麼會具有“疏泄”作用呢?肝又是靠什麼來完成“疏泄”呢?這就要歸功於肝所藏的物質——血。有了這個“血”,肝就具有了疏導臟腑、舒暢情緒的資本和能力。為什麼血有這麼大的作用?前面說過,血是人體一切臟腑組織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樣也是人類精神意識活動的能量提供者,所以血對人體臟腑組織和精神活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日常生活中當兩個人產生糾紛時,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當然是使糾紛雙方都得到利益的滿足。對臟腑來說,最大的利益莫過於對血的需求,肝正是通過對所藏的血的調節和分配,來起到對各臟腑的疏導、協調作用,並達到舒暢情緒的目的。肝對血的儲藏、分配作用,一則可以調節人體在各種狀態下各臟腑對血的不同需求,不至於在劇烈活動、情緒激動等需血量增加的情況下,各臟腑因爭奪血而發生“衝突”,二則可以保證人體進行精神活動所必須的血液支持,避免因缺血而導致精神活動受到抑制而出現情緒抑鬱、心情不舒等疾病。

 

    肝在中醫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罷極之本”。現在大多數的中醫書把“罷極”解釋為“疲勞到極點”,我認為有失偏頗。“罷”有兩個含義:一是停止、休止的意思,二是可以通“疲”字,有疲乏、勞累的意思。這裏的“罷”應該取哪一種解釋呢?我們放一放,先來看一下“極”的意思。“極”就是“極點”的“極”,我們說“物極必反”,這個“極”就是物質狀態發生根本轉變的一個臨界點。比如說月滿月虧,月亮到了最圓(望)之後又要逐漸變缺,等到了完全看不到(朔)之時,又會逐漸豐滿,直到恢復為圓形。這個過程中朔和望可以看作是月亮變化的兩個“極”,物質到了“極”的狀態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

 

    知道了“極”的含義再來看“罷極”。把它解釋為“疲勞到極點”顯然無法令人信服,而把“罷極”翻譯為“一個狀態發展到極點之後向另一個狀態發展”更為貼切。我們知道,人體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其生理變化要隨時和自然保持協調和適應,這樣人體才會健康。如春夏氣溫升高,人體就會通過血管擴張、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增加來適應外界的溫熱環境;秋冬氣溫降低,人體就會通過血管收縮、肌肉緊張、汗腺分泌減少來適應外界的寒冷環境。人體如何來實現與自然的“同步”呢?上面我們講到肺通過對自然界“氣”的變化的感知來調節人體,但“氣”的變化是細微的,十五天就是一個“氣”,因此可以把“氣”看作是外界環境的量變,當“氣”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那就會導致質變。這個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極”?比如說春天氣溫轉暖,溫熱的“氣”逐漸積累,到夏季達到極點,然後開始向反方向發展,在秋季氣溫開始變冷,寒冷的“氣”逐漸積累,到冬季達到極點,然後又向溫熱發展,如此反復迴圈,形成一年的四季。其中冬春之交和夏秋之交可以說是氣候的質變的臨界點,也就是“極”,到了“極”,氣候就會向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

 

    人體怎麼來感知“極”,並使自身也出現和自然相適應的反方向變化呢?這就要靠肝臟!也就是說,人體陽氣隨著四季更替會出現生髮、旺盛、收斂、潛藏的過程,其中由旺盛轉到收斂,從潛藏轉向生髮,這是人體陽氣變化的兩個“極”。這個“極”的變化,就是由肝來掌控。所以中醫說肝為“罷極之本”!可以打個比方,收聽廣播往往要先調到一個大致的波段(粗調),然後再進行細微的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收聽效果(微調)。肝就相當於粗調,它把握人體在自然環境發生“極變”時的內在狀態變化,而肺則相當於微調,它使人體隨時和氣候的量變相適應。有了肺和肝的作用,人體就實現了和自然的息息相通。

 

    前段時間,一患者向我詢問有關身體狀況的問題。把完他的脈,我說你的脈象右脈細弦,左關脈沉弱(有關脈象的詳細機理和意義可參閱第十六章),右脈主氣,細就說明氣不足,弦則說明氣不暢;左關脈主肝,沉弱則說明肝的功能不足,所以我認為你可能會有消化能力差、胃脘脹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容易疲勞、容易感冒等症狀,特別是冬春之交和夏秋之交這些症狀更容易出現和發生。患者聽完,感到非常驚訝,他說,我都沒說你怎麼知道的?去年9月和今年2月我是得了兩次非常嚴重的感冒,自覺胃口、精神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你太厲害了。我說,這就是肝為“罷極之本”的道理。

 

    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的實現,需要充足的物質作為基礎,而人體各種物質都來源於飲食。這就要求人體有一個臟器能將攝入的飲食轉化為人體所能利用的物質,這就是脾,中醫稱之為“倉廩之官”,意思就是掌管糧食的臟器。這裏要說明的是,中醫的脾和西醫解剖學意義上的脾臟有很大的差別,西醫的脾臟只是一個造血器官,而中醫的脾則是綜合了人體所有消化功能的一個總稱。胃和小腸是飲食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但飲食的消化、吸收,除了胃的磨碎食物作用外,更多地要依賴膽汁、胰液、胃液等消化液對食物的分解和利用。因此飲食的消化是一個系統的功能,這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之間是協同工作、密不可分的,中醫學就是將這些協同完成同一功能的物質和器官進行歸納,綜合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這也是中醫在臟腑研究中的主導思想和方法。可以這麼來理解中醫意義上的脾:胃和小腸是人體消化和吸收飲食的主要場所,但胃和小腸消化和吸收飲食的動力卻要脾來提供。人體攝入的飲食(包括水飲和食物)通過脾的作用,可以轉化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質,另一類是無用的糟粕物質。其中的精微物質被人體吸收並加以利用,而糟粕物質通過各種途徑仍舊排出體外,中醫稱脾的這個功能為“運化”。當脾的運化功能減弱時,攝入的水飲和食物就不能轉化為人體可以利用的物質,反而停留在體內,形成各種病理產物,影響人體的營養吸收和糟粕排泄,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食物內停就會出現消化不良、脘腹飽脹、食欲不振、完穀不化(指大便中夾雜有未消化食物)等症狀,水飲內停則會導致肢體浮腫、嘔逆清水、舌苔厚膩等一系列症狀,對這一類疾病,我們就可以採用健脾助運的方法來治療。

 

    脾在完成對飲食的運化之後,還要把形成的精微物質輸送到心和肺,通過心肺的“主血脈”“朝百脈”作用將這些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以供各組織器官利用。中醫將脾的這個上輸精微物質的作用稱為“脾主升清”,“清”指的是“清氣”,也就是飲食經過消化而形成的精微物質。脾的運化和升清作用都有賴於脾所藏的物質——氣。前面一章已經講了,氣是人體生命原物質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運動,通過氣的運動,脾才能將外界的各種飲食轉化為人體所需要和能利用的各種物質,也只有通過氣的運動,脾才具有了將飲食中吸收轉化來的精微物質向全身傳遞的動力。也是因為氣具有固攝血液的作用,藏氣的器官——脾也就具有了對血液的統攝作用,所以中醫稱“脾統血”。

 

    氣、血、津液都找到安家的地方了,現在就剩下元陰和元陽這兩種物質了。前面已經講了,元陰和元陽是生命的原物質,它是生命孕育、生長的最初始物質,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才使得人體生長發育、繁衍生息,因此,這兩種物質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它們藏在哪里呢?這就是腎。由於腎所藏的元陰與元陽是生命的原物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所在,所以中醫把腎稱為“先天之本”。正因為如此,人的生長、發育、繁衍的正常進行,就和腎有了密切的關係。我們來看看中醫經典《內經》中有關腎和人體生長、發育、衰老的關係: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腎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強壯、衰老的關鍵,而這個“腎氣”就是元陰和元陽,在中醫上,又將它們合稱為“精”。人從出生到成人再逐步走向衰老,腎氣也經歷著由實而盛、由盛而衰的變化,可以這麼說,人的一生就是體內腎氣盛衰變化的結果。腎氣盛則人體生長、發育、強壯,腎氣衰則人體衰老、羸弱,腎氣竭則人體走向死亡。講到這裏,前面講的“腎虛”就很好理解了,“腎虛”就是腎中儲藏的元陰、元陽虧損和不足,其中元陰虧損我們稱為“腎陰虛”,而元陽虧損我們稱為“腎陽虛”。元陰和元陽的不足,又會導致人體的生長、發育、繁殖功能下降和減弱,從而出現各種疾病狀態。

 

    在“腎氣”的盛衰變化的過程中,由於元陰和元陽的相互作用,又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物質,中醫稱其為“天癸”。什麼是“天癸”?“天癸”有什麼用?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天癸”對女子的“月事時下”“有子”,對男子的“精氣溢瀉”“有子”有著重要作用,翻譯成現代用語就是和女子的月經來潮、受孕,與男子的初次遺精、生育有直接關係。原來,“天癸”是一種促進人體性功能發育成熟的物質,在女子十四(二七)歲、男子十六(二八)歲時出現。“天癸”的出現,使人體的性腺組織發育成熟,為生育繁衍作好準備。而到了女子四十九(七七)歲,男子五十六(七八)歲,隨著元陰與元陽的消耗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減弱,“天癸”就會逐漸衰竭,而這時人的生育繁殖能力也會逐漸下降和喪失。元陰與元陽是貫穿人一生的生命物質,那麼對我們來說,瞭解它們在體內的充足程度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旺盛程度,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再回頭看一遍上面《內經》關於人體內“腎氣”變化過程的闡述,我們不難發現,人體有三樣東西和“腎氣”的盛衰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骨骼、牙齒、頭髮。因此,通過對這三種組織的觀察,就可以瞭解體內元陰、元陽的充足程度和作用強度。如果骨骼堅硬、牙齒堅固、頭髮烏黑光澤,那就是腎中精氣旺盛的表現,而骨骼鬆脆、牙齒動搖、頭髮枯槁花白,那肯定是腎中精氣衰敗的表現。為什麼骨骼、牙齒、頭髮可以作為腎中精氣是否旺盛的觀察點?其他心、肝、脾、肺四髒所蘊藏的精氣是否也有類似的外在“哨點”?

 

    元陰、元陽、氣、血、津液五種精氣儲藏的地方有了,那就該它們發揮作用了。湖水滋養的是莊稼樹木,而五臟精氣滋養的則是人體組織,不同臟腑所藏的精氣滋養的組織是不一樣的,這就使得五臟和五種機體組織發生聯繫,中醫將其稱為“五臟在體”。具體來講,心在體為脈,肝在體為筋,脾在體為肉,肺在體為皮,腎在體為骨。也就是說,心所藏精氣主要滋養的是脈管,肝所藏精氣主要滋養的是筋經,脾所藏精氣主要滋養的是肌肉,肺所藏精氣主要滋養的是皮膚,腎所藏精氣主要滋養的是骨骼。而牙齒作為骨骼的一種延伸,當然也成為了腎所藏精氣滋養的對象。

 

    在清朝醫家陳士鐸的《石室秘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長齒的方法:雄鼠脊骨全副,餘骨不用,尾也不用,頭也不用……新瓦上焙乾為末,不可燒焦,乘其生氣也,用一瓷瓶盛之。每日五更時,不可出聲,將此藥輕擦在無牙處,三十六擦,藥任其咽下,不可用水漱口,一月如是。日間午間擦之更佳。

 

    鼠在十二生肖中稱為“子鼠”,而“子”在方位上又屬於北方,屬水,這表明鼠是秉受“腎氣”最足的動物。這點可以從老鼠極其旺盛的繁殖能力(腎主生殖和發育)上得到印證。而脊骨又是老鼠的腎氣最為集中的地方(腎主骨和脊髓),用它來長牙,其中蘊涵的深意非常值得我們玩味。不要小看古人這種對生命與疾病的探索方式,很多現代醫學認為不可思議的疾病,就是中醫運用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解決的。這裏面的道理,我們現在雖然還不是特別明白,但可以隱隱感到有一個天地造化的奧妙在召喚著我們,而中醫正是揭開這個奧秘的一把鑰匙,沿著古人指出的方向,我們必將在對生命與疾病的探索中取得新的突破和發現。

 

    關於腎與骨骼的關係,在這裏我還可以講個小故事。我親戚的女兒在跳舞時不慎摔了一跤,導致左手尺骨、橈骨骨折。當時做了尺骨、橈骨的切複內固定手術,但是術後骨折端一直沒有骨痂生長,半年後西醫診斷為“骨折後骨不癒合”,認為需要重新再做植骨手術。這時我親戚來向我諮詢,問我植骨手術的效果怎樣,這個手術值不值得做。我告訴他說,骨折後不癒合,說明機體本身的骨骼生長能力差,這個生長能力不是植骨所能解決和改善的,更何況植骨手術過程中骨骼的骨膜被剝離,這又會加重對骨骼生長能力的破壞,所以我認為手術效果肯定不會好,甚至會使情況更加惡化。對骨折不癒合的治療,最正確的應該是改善和提高機體本身骨骼的生長能力。我親戚又問,那怎麼樣才能改善人體的骨骼生長能力呢?我說,中醫認為,骨骼的生長和腎中的精氣有著密切的關係,骨骼生長能力不足,可以通過“補腎”的方法來治療。我親戚覺得有道理,採用了我的方法,結果用“補腎”類中藥(杜仲、骨碎補、金毛狗脊、川斷、鹿角膠、熟地、枸杞、山茱萸)連續治療了3個月後,拍片顯示骨折斷端完全癒合。這也有力地證明了中醫對人體物質和功能之間聯繫的探索方法是完全可取和正確的。

 

    既然五臟精氣所滋養的組織不同,那麼不同組織的營養狀態和功能盛衰就能反映出五臟精氣是否充足、五臟功能是否強盛,所以對脈、筋、肉、皮、骨五種組織的觀察可以使我們瞭解五臟精氣的情況。而脈、筋、肉、皮、骨五種組織各自在體表有其精華聚集顯現的地方。如脈在體表的精華顯現是面部,因為面部是人體毛細血管最豐富的地方,面部的色澤可以反映出脈管彈性及脈管中血液的充盈程度。筋在體表的精華顯現是“爪甲”,中醫稱“爪為筋之餘”,也就是指人體的指(趾)甲是體內“筋”的延伸,所以指(趾)甲的光澤、平整與否就反映了“筋”的情況。肉在體表的精華顯現是唇部,唇部是人體體表唯一沒有皮膚覆蓋的肌肉組織,所以也是肌肉營養狀況的最佳反映。皮在體表的精華顯現是毛,有句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也就是說,毛是依附于皮而存在的,所以,毛的營養狀況和精氣之間的關係比之于皮來得更為靈敏。骨在體表的精華顯現是頭髮,人年老時骨骼鬆脆,頭髮也隨之變白,可見頭髮的榮枯和骨骼的強壯有著一定的關聯。既然面、爪、唇、毛、發是脈、筋、肉、皮、骨在體表的精華顯現,那麼,這五處也同樣是五臟精氣的外在顯現,所以中醫稱:心,其華在面;肝,其華在爪;脾,其華在唇;肺,其華在毛;腎,其華在發。

 

    既然五臟精氣在體表有其精華顯現的部位,那麼,這些部位的色澤和形態的變化都可以反映五臟精氣的變化,通過對這些變化的研究也就可以推斷五臟精氣的情況,這就是中醫望診的依據所在。五臟所藏的精氣為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提供了能量,精氣在轉換為能量的過程中會發生各種變化,而體內的五種體液(汗、淚、唾、涎、涕)就是五臟精氣變化的結果。怎麼理解體液和精氣之間的關係?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水加熱後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中攜帶有大量的熱能,而當水蒸氣遇冷凝結為水滴時,便釋放其所蘊涵的能量,而當能量釋放後,水也重新由氣態恢復到原來的液態形式。精氣與體液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水蒸氣與水之間的變化過程來理解,五臟精氣在在完成對機體組織的滋養後,隨著其能量的釋放,五臟精氣也就轉化為人的五種體液,中醫稱這五種體液和五臟之間的關係為“五臟在液”。具體來說,五臟和五液之間的關係分別是:心在液為汗,肝在液為淚,脾在液為涎,肺在液為涕,腎在液為唾。

 

    講到這裏,問題又來了,心在液為汗還好理解,因為心中精氣灌注於脈,而精氣中能量釋放,通過汗孔而外出為汗,但肝、脾、肺、腎和淚、涎、涕、唾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確定的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便要引入中醫學的“五臟開竅”理論。

 

    人生活在各種複雜的自然環境之中,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也和外界環境、氣候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如夏天血管擴張、汗腺分泌增加,而冬天則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人體也會隨著四季的更替出現不同的生理變化以適應外界氣候環境的變化。人體為什麼會隨著外界的變化而不斷調節自身的生理狀態呢?前面已經講過了,人體自身的生理狀態主要是受五臟精氣的調節,那麼,要使五臟精氣和外界環境緊密聯繫起來,這就要求人體有和外界交換資訊的器官,通過這些器官,使五臟能隨時得到外界的資訊,從而不斷調整自身精氣的釋放和使用。這些和外界交換資訊的器官就是舌、眼、口、鼻、耳五官,這五官和五臟之間的聯繫就是中醫所稱的“五臟開竅”。其中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鼻,腎開竅於耳。

 

    五臟開竅理論的提出,使五臟和外界之間有了交換資訊的中轉站,外界的各種變化可以通過五官將資訊傳遞到五臟,而使五臟產生不同的生理變化。另外,五臟的功能狀態也能通過五官反映出來,五官功能正常與否,取決於五臟精氣是否充足。例如:舌的味覺功能減弱,是心中精氣不足的表現;眼睛乾澀、模糊是肝中精氣不足的表現;鼻不聞香臭是肺中精氣不足的表現;耳聾失聰是腎中精氣不足的表現;等等。瞭解了五臟開竅,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五臟和五液之間的聯繫了。

 

    通過五臟的“在體”“在液”“在竅”,五臟和人體的皮、肉、脈、筋、骨五種組織,鼻、口、舌、目、耳五官七竅,涕、涎、汗、淚、唾五種體液聯繫成為五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而這五體、五液以及五官的變化,均可以反映出五臟內在的機能的強盛情況和蘊藏物質的充盈程度,從而讓我們瞭解到五臟的工作狀態。

 

    在這五體、五液、五官之外,五臟還和人體的情志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就是中醫說的五臟“在志”。所謂“在志”,指的就是五臟和五種情志之間的聯繫。這五種情志分別是喜、怒、憂、思、恐,它們和五臟的對應關係是: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肺在志為憂,脾在志為思,腎在志為恐。

 

    五臟為什麼會和情志有關係?在“五臟開竅”中我們曾經講到,五臟通過五官來達到和外界交換資訊的目的,五臟根據外界資訊的變化隨時調整自身的功能狀態以達到和外界相適應的目的,情志變化就是外界資訊導致人體產生的精神意識活動。這種精神意識活動,其實也是五臟在外界資訊影響下對自身活動進行調節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情志活動是五臟所藏精氣的變化結果。

 

    既然情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所化生,那麼過度的情志活動勢必對人體的五臟精氣造成影響和損傷。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體會,在發怒或情緒不愉快時會感到兩脅或肝區脹痛,在思慮過度的情況下會出現飲食不香、胃脘飽脹等症狀,這些其實都是情志對五臟精氣造成損傷所致。根據五臟和情志的對應關係,任何一種情志的過度刺激都會導致相應臟腑的損傷。具體來說,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思則傷脾,過憂(悲)則傷肺,過恐則傷腎。反過來講,由於喜、怒、憂、思、恐分別是五臟精氣所化生,所以,五臟精氣的充足程度也會影響人體情志的變化。如心中精氣有餘,則會喜笑不休;心中精氣不足則會悲傷易哭、心神不寧、焦慮失眠。肝中精氣有餘,則會急躁易怒,甚則狂躁不安、打人毀物;肝中精氣不足,則會情志抑鬱、心情不舒。肺中精氣不足則會出現多愁善感、憂愁難解,甚則悲傷不止。脾中精氣不足,則易於多慮多疑。腎中精氣不足,則多恐易驚。

 

    情志變化和五臟精氣的關係體現了情志活動對五臟的影響,也給我們提供了治療情志疾病的新思路,那就是通過調節五臟精氣的方法來治療某些精神性疾病。將人的情志變化和五臟功能、體內精氣緊密結合在一起,使人的情志活動不再以一種單獨的精神意識活動而存在,這是中醫對情志的獨特的認識。通過這種認識,中醫創造了多樣而有效的情志類疾病的治療方法。

站長的其他建置

誰在線上

目前有 43 訪客 以及 沒有會員 在線上

訪客數量

文章瀏覽點擊數
280278

Copyright c 2025 資訊補給站 All Rights Reserved.